“勿需让座”

时间:2019-07-03 11:46:24       来源:

编者按 日前,大连一位叫刘增盛的老人别着一块“勿需让座”LED胸牌乘车的照片刷爆朋友圈,被网友称赞为“硬核大爷”。据当地电视台报道,老人76岁,被问及LED胸牌的用意,其解释是“现在的年轻人不易,我身体还可以,站着也没有问题”“万一人家本身就累了或者不舒服,这不就尴尬了吗?”老人如何感动了很多网友,这背后又传达了怎样的尊老爱幼之道?不妨听听以下三位作者怎么说。

读懂“勿需让座”的深意

■刘天放

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可如今,却不时有老人公交车上强迫年轻人让座导致冲突见诸报端,掀起舆论争议。在这种情况下,大连这位老人因“怕给其他乘客增加负担”,明示他人不要给自己让座,显然如一股清流浸润人心。

应该看到,“倚老卖老”的毕竟是少数,全社会的文明程度,还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,个别不讲理的老人,不能代表所有老人。那些见年轻人不让座就索性坐在人家腿上,辱骂甚至殴打年轻人的毕竟是极少数,不能因为有这样的老人存在,就以偏概全认为所有老人都不善良。前一阵子,“容嬷嬷”的扮演者、83岁的李明启老师,在北京公交车上按住给自己让座的小朋友。可见,不少老人也在身体力行地体谅他人。

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,“让座”已不再是问题。不能总在“抓眼球”新闻中了解社会,也不能一叶障目,就匆忙下定论。人们看到更多的,是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,而推辞好意的老人也越来越多。无论男女老少,只要有一颗善良包容之心,相互理解,换位思考,就一定能使社会的文明程度再提升一个档次。

有善心无需特别明示

■范 军

虽然“给老人让座”不是公民的法定义务,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要求,但是,我们乐见主动给老人让座在不少城市蔚然成风,这是现代文明在每一个年轻人身上的闪光。当给老人让座越来越成为一种“道德必然”时,刘增盛老人的“勿需让座”给这种“必然”作出了及时而又必要的回应。

让不让座是他人的权利选择。强行要求让座,不仅仅源于个别老年人对“让座”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误读,更在于这些老年人蛮横霸道的品性。一定程度上,“勿需让座”不是刘增盛老人一个人的回应,而是代表一个群体的共同呼吁。“勿需让座”里,有角色互换的善心,有相互体谅的爱心,它向世人宣示了一种生活态度:倘若力所能及,何须年轻人让座?

不过,腰挂“勿需让座”的牌子似乎并不值得仿效,因为这可能会让打算让座的年轻人十分尴尬,从而阻断了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的善意。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是一种美德,应当体现在行动上;“勿需让座”也是一种美德,但完全可以放在心里。只要老年人心有“勿需让座”的善念,又何必对年轻人做这种“特别的提醒”?

身体硬朗的老年人有不接受让座的度量,但也应当有接受让座的坦然。每一次让座都是年轻人的一次道德修炼,老年人应当给他们更多的机会。想让座则让座,该接受就接受,如此甚好。

和谐就需要相互理解

■胡子民

一定程度上,“勿需让座”是该不该为老年人让座的疑惑做出的自我答复,为年轻人卸去了心理上的负担。不是说现在的老人为老不尊吗?不是还有许多人提议应该取消免费老人公交卡吗?在刘增盛老人面前,所有的对老年人不满情绪没有了,反而多出的是尊敬,是感恩,是心悦诚服。

这种体谅得到了善意的回报,网友纷纷留言:“我愿意为这样的老人让座”“能为他人着想,值得尊敬的老者!”可见,心灵一旦沟通了,心气也就顺畅了,这种良好的互动方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,即老人姿态越高,年轻人越觉得心里不安,有座位的一定得让出来。假如有老人觉得年轻人理所当然就得让坐,甚至蛮不讲理地采用粗暴的方式要年轻人让坐,年轻人反而越发不满。

社会的和谐本来就需要相互的理解,相互的包容,刘增盛老人用一块胸牌表明了理解之意,包容之心。人心都是肉长的,年轻人在刘增盛老人面前还会淡定地“稳坐钓鱼台”吗?禅家认为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”,唯物论者认为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,都共同阐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,种什么种子开什么花。刘增盛老人种下的是理解包容的种子,回报他的必然是感恩的花。

关键词: